1.汽车行业竞争“下半场”会改变什么?

2.抛开销量来说日系车比法系车好在哪里?

3.不是产品出口那样简单!长城汽车进军海外树标杆

4.“智电未来”力量何在?| 30位业内大咖论剑羊城

5.中国商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趋势

6.大会论坛:新变局 新挑战 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

7.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中国汽车情况_中国汽车动态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的发展趋势有6个方面。一是竞争加剧,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降低,但总体上还是要高于其他一

些行业;二是汽车企业的分化会逐步展开,企业淘汰率增高,中国汽车企业格局还远没到“大局已定”;三是零部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四是汽车产业的区域集中化

趋势将加强,产业集群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五是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趋于增强;六是将逐步形成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国际性大企业。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后,从世界各大汽车博览会推出的多款新概念车看,造型更是、更具个性化和特色。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1气动最优化一部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具有最佳气

 动造型的历史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能够减小气动阻力且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造型,今后这将仍是未来车造型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更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气动行驶稳

定性上。未来的气动造型最优应满足以下几点: (1)最佳气动性能的车身外形只能通过计算机设计和部分实验得出;

(2)车身所受的气动纵倾力矩和气动横摆力矩理论上为零; (3)车身所受的气动升力理论上为略小于零;

(4)减少气功阻力虽然不再是主要目标,但气动刚力系数不应大于0.2. 2个性化

车身气动最优化是否会导致未来汽车外形的雷同,从而失去个性化,其实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过程己经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车身造型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能会

由于追求气动造型的优化而使得某一种车型成为一个时期内的主导车型,但决不是唯一、就是同一主导车型,也由于气动特性非唯一评定指标而形成不同风格,随着

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和美学观念,造型过程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人对汽车式样个性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会大

不相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大众化商品的轿车无疑将出现各式各样更新颖更奇特的新车型。3人性化 汽车是人的代行工具,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己形成独特的汽车文化。“一堆冰冷的钢铁”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精神和文明需要的。车身造型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

 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维护健康。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将在车身外观设计、人机工程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更加注意人性化的发展。4.随着

虚拟现实技术在车身造型中应用,使得造型设计中可用计算机模拟色彩、纹理、质感、背景、阴影及运用三维视觉效果生成虚拟汽车车身造型并实施漫游。通过仿

真设备和虚幻环境的动态模型创造出人能够感知的虚拟现实,完全替代传统的实体模型和造型效果图的平面表述方式,甚至能做到未出实车而能体验实车的感觉,使

车身造型技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5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市场和用户对新技术扣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制造厂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产品更新换代,这就使得各公司不得不建立合作伙伴关

系,以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之不足,通过整合、优势互补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汽车造型设计就逐步摆脱国家和地域的束缚,日渐走向全

(4)减少气功阻力虽然不再是主要目标,但气动刚力系数不应大于0.2.

汽车行业竞争“下半场”会改变什么?

作者 | 刘极昊

主编 | 赵文华

当整辆展车如舞者般出场,并原地弹跳离地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投向比亚迪。

造车是一门生意,品牌、渠道、成本等决定了盈利水平,奔驰、丰田都称得上个中翘楚;造车更是一门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喝到最浓郁的那碗头啖汤,不仅一众传统玩家体会深刻,就连新贵特斯拉同样也因此获益颇丰。

对起步晚的中国车企而言,如何突围?比亚迪给出了我们的答案,比如日前,一场轰动业界,甚至引得全球关注的“云辇”技术发布会,就堪称样板。

“云辇”,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命名方式,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轻盈平稳的豪华座驾”,再讲得透一点,它其实是关于车身控制的一种底盘核心科技。按照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的说法,云辇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不仅实现了中国汽车行业从0到1的突破,并一举超越国外技术水平,完成了从1到2的提升。

那么,云辇的水准果真如王传福所言那般厉害吗?下面,我们就来个刨根问底。

首先,云辇有些啥干货?

前面说了,云辇是关于底盘控制的技术,旨在让行驶中的汽车更加平稳和安全。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是一次性拿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在此次发布会上,大家已经看到,通过几款量产车,云辇-C、云辇-A、云辇-P三种成熟产品正式亮相。

云辇-C,中文全称“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其通过控制减振器电磁阀来调节阻尼,可实现阻尼的无级自适应调节,让底盘变软或变硬。

当车辆经过颠簸路面时,用高频小阻尼的舒适性控制策略,使底盘变软,有效缓冲路面激烈输入,快速抑制车身的垂直方向运动。据悉,以时速60km/h通过连续振动路面工况下,云辇-C可使整车隔振率达到96%,相比传统悬架,舒适性大幅提升。而当车辆快速过弯、加速或制动时,则用低频大阻尼的操控性控制策略,使底盘变硬,提供更大支撑力,抑制车身侧倾、俯仰,保证车辆操控稳定性。据悉,在时速100km/h的双移线工况下,云辇-C能使整车侧倾角速度降低39.7%,操控性大幅提升。

云辇-A,中文全称“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其实质是控制空气弹簧进排气、刚度转换阀、减振器电磁阀等调节高度、刚度、阻尼,实现车身控制的动态调节,使整车具备极致的舒适性、平稳性、支撑性与通过性。

悬架高度调节方面,云辇-A的悬架调节行程可达150mm,系统提供十余种功能模式。

悬架刚度调节方面,当车辆加速、制动时,云辇-A能使车辆的抗俯仰能力提升25%以上。而当车辆高速转向时,云辇-A又能使车身侧倾角速度减小23%,大幅降低驾乘不适感。

至于减振器阻尼调节,云辇-A包含有云辇-C的全套功能,具体策略及效果如出一辙。

云辇-P,中文全称“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其实质是控制减振器进油量、阻尼调节阀、刚度调节阀来实现车身控制的动态调节,属于越野专用。

除了能在不同工况下,连续精细化输出阻尼控制,云辇-P的悬架刚度具备调节,其最高一级能应对车辆在高强度越野时遭遇飞坡跌落等紧急情况,减少50%的冲击载荷,确保系统和整车安全。

而且,其悬架调节行程可达200mm(提供多档悬架高度调节),既可实现四轮同步升降能力,也可实现单轮独立升降。系统举升力高达5吨,满足高强度越野连续举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云辇-P集机械、液压、电控三项核心技术于一体,其不仅能实现云辇-C和云辇-A的全部功能,响应速度也更快,且功能更强大,具备四轮联动(车辆最大轮差达620mm)、露营调平(保持车内水平状态)等创新功能,满足用户的极致越野需求。

很显然,云辇已量产的这三套系统,一个比一个高阶。

其次,别家有没有这些技术?

按照官方说法,云辇是比亚迪历时5年、耗资数十亿元全栈自研打造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更是行业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但实事求是来说,抛开“新能源专属”这个字眼,放眼整个汽车行业,类似的技术也不算头一回了。

以云辇-C为例,根据比亚迪的描述,熟悉汽车技术的人很自然就会想到CDC悬架技术(Continuous Damping Control,自动调节及不间断减振控制系统),毕竟都是使用电磁阀来控制阻尼的减振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磁减振”,如今在越来越多二三十万元级的车型上都能见到。包括比亚迪自己也说了,云辇-C的硬件此前已经搭载在比亚迪汉、唐及腾势D9三款车型的部分配置版本上,后续将通过OTA陆续升级为完整的云辇-C系统。

但值得一提的是,常见的电磁减振只能做到100次/秒的信号输入,比亚迪云辇-C则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每秒可接收上千次信号输入。

再说云辇-A,它是通过充放气来实现弹簧长度和内部气压的变化,再加上电磁减振的作用,让车辆不仅可以实现阻尼连续调节,还可以调整悬架行程、车身高度等,对操控和舒适性优化效果更明显。

空气悬架的高成本,决定了它多为豪车专属,标配空气悬架的路虎卫士入门身价在七十多万,而售价四十万元级的理想L9、小鹏G9等,已算是装备该技术的“平民车型”了。至于比亚迪方面率先装备云辇-A的腾势N7,网上有声音说预售价格大致会拉低到30-40万元区间,如果届时消息属实,那将是科技平权的又一次体现。

虽然都是空气悬架,但比亚迪云辇-A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云辇-A通过共享气路设计,实现了座椅侧翼的主动调节。也就是说,当系统感知到车身姿态变化,或行驶中打了转向灯,就会快速展开(或收紧)对应部位的座椅侧翼,让腰部的“包裹感”也可以做到自适应调节。

接下来就是云辇-P了,这算是真的高级货,笔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奔驰S级、宝马7系等旗舰车型的“魔毯”,尤其是奔驰,因为它也是用液压技术的主动悬挂系统,跟比亚迪这边算是同一路数。

作为比亚迪旗下首款搭载云辇-P的车型,仰望U8已经在此前的亮相环节惊艳了小伙伴们,不光是它那能“水上漂”的功夫,还在于它百万级的传说身价,跟奔驰S级、宝马7系等正好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只不过,奔驰的魔毯是用到旗舰商务轿车上,旨在强化极致舒适,而比亚迪云辇-P是越野专用,目的是打造越野新巅峰,两者使用场景不同,技术标定也就难免有较大差异,没有必要强行去分个高低。

最后说说

无论云辇-C、云辇-A还是云辇-P,其实都不是本次发布会比亚迪展示的焦点,因为最后压轴出场的那辆仰望U9跑车,在经过一系列的三轮行驶、车辆跳舞与原地起跳等花式炫技之后,甚至连远在海外的各国网友们都被惊呆——虽然这辆搭载了云辇-X技术的工程样车还处在概念阶段,但它毫无疑问已经代表了全球车身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哪怕是面对奔驰宝马们的魔毯,它都能骄傲的面对,因为它做到了“0”侧倾、“0”俯仰。

对于比亚迪此番操作,坊间有声音质疑其“全栈自研”,认为很多技术都能找到出处,甚至友商还先搞出来了。但笔者想说的是,整车制造本就是一个系统集成的大工程,且不说螺丝螺母等标准件,就是今天讨论的悬架,也没有哪家车企会自己生产减振器、弹簧或者连杆等零部件,都是给到供货商相关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让零部件企业按图索骥,具体生产。

更何况,在如今新能源与智能化成为主流的时代,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新的竞争高地,车身控制技术已经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完美匹配,需要整车厂从车辆开发之初就主动提出,并在随后的各个研发阶段不断验证与修正。正如比亚迪云辇,整个系统由云辇智探架构(感知)、云辇智算中心(决策)、云辇智控技术(控制)、关键零部件(执行)构成,充分发挥了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优势,搭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系统架构。

在这其中,从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软件及策略算法开发、匹配验证等方面都是比亚迪自己操刀,全栈自研所言非虚——五年、数十亿的投入,可不是随便说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比亚迪近几年的快速崛起,也是自研技术一次又一次的给出回报,刀片电池、CTB、易四方都是明证。这一次,则是关于底盘的玄学,中国车企不但搞懂了,同样也跑到了前面。

版权声明:图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线外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抛开销量来说日系车比法系车好在哪里?

智能网联是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

1、当前,新能源汽车正从初级阶段迈向中高级阶段,即从电气化的1.0时代走向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2.0时代,将赋能智慧城市和核电。心脏零部件、电池、锂矿等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不仅会提升用户体验,还会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经济带来颠覆性变革。因此,智能网联将是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一场真正的“比赛”。例如,与汽车电气化转型需要建立完善的充换电服务网络相比,智能网联可以有效解决车桩动态匹配问题,避免“新能源汽车上路”问题。高速巴士”“道路服务区排队充电4小时”的尴尬。

2、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半年的竞争还是相当不错的:截至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78万辆,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连续六年;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7.3%,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预计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20%”的中长期目标目标设定;一批电池、电机、充电桩领域的专业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协会会长陈庆泰所指出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参考、没有成熟零部件可供购的情况下,我国跨界势力和车企迅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解决了燃油车时代技术“空洞”的问题,“城镇化”问题。

3、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政策+市场驱动的完全市场化关键时期,与上半年从油到电的能源供应相比,软件正在成为汽车和驾驶的核心竞争力。汽车零部件的概念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例如功率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计算平台、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车载控制系统、地图、互联网通信和运行控制平台、语音识别等软件正在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各方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是产品出口那样简单!长城汽车进军海外树标杆

抛开销量来说日系车比法系车好在哪里?

抛开销量来说,日系车在很多方面都比法系车强,从发动机、变速箱、混动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上,日系车企是全面领先法系车企的,这一点无需去争辩,法系车固然有它强势的一面,但缺点同样不少,要不然也不会造成销量连年狠低的局面,况且质量、燃油经济性,这两大硬核属性法系车也不如日系!

法系车企的强悍之处,在于它对于底盘精深的调校技术,可以把简陋的扭力梁悬挂、调校成堪比多连杆的水平,这完全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日系车差距很大,可以说从操控上看,法系(尤其是小车)可以甩日系车几条街,厉害之处在于法系车具有操控好的普遍性,随便拿出一个都不错;日系车整体操控性偏弱,当然日系主打操控的车子、同样不差,但太少、亦或者是价格不菲!

而除了操控之外,法系车很难再找出比日系车强的地方,从大方面来看,法系车企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一点、半点,它在很多方面都出现的短板,而这样的状态下想和两田一产较劲是不够的;操控虽强、但买车的不都是为了操控,相反国内消费者购车最不看重的往往就是操控,而看重的则是品牌、空间、油耗、品质,至于操控也就那么回事,有则更好、无也没什么问题不影响开,这就是咱们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目前的心态!

发动机方面

虽然日系车注重燃油经济性,但不能否认日系车企的发动机系列很全面,有小排量自吸、大排量自吸,有小排量涡轮增压、大排量涡轮增压,混动领域依然玩的风生水起;而目前的法系车企能拿出什么?PSA还在玩它的王子系列机器,不能否认王子系列的强悍、如果放在十年前,绝对是可以称王的存在;但是在现如今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雷诺虽然是F1领域的引擎供应商,但在民用领域、当真是欠缺很多东西,甚至把日产的VQ35HR都拿去用了,要知道Vq系列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机器了;与诸多日系车企、欧系车企不断研发新机器相比,法系车企很久都没在发动机领域有什么建树了!

变速箱方面

变速箱方面,丰田有爱信、日产有捷特可、本田能自给自足,这三家都能自主研发At、CVT变速箱,法系车企有这个能力么?PSA要用爱信的变速箱,如果爱信不卖它了、该怎么去解决问题?用埃孚的?成本就上去了、法系车更卖不动了!而雷诺从格特拉克那里弄来了七速双离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产品线中居然还有使用四速At的车型,丰田连六速At都已经给淘汰了;所以法系车企在变速箱这块,也已经出现问题,同级别产品相比较、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产品线的差异

日系车企旗下的产品线全面,从a0级小车、到百万级别车型应有尽有,从买菜车、到越野车型都能造,换句话说日系车企有轻松打造大型车的能力,而法系车企的级别集中在A、b级之间,甚至旗下连一款越野车都没有;现在把丰田的酷路泽、日产的途乐拿出来,法系车里都拿不出对位的车型;所以在产品线方面,日系车企远强于法系车企,即便是豪牌领域,这种问题同样存在! 

总而言之法系车企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比不上当今的日系车企了,法系车企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逐渐老迈,鄙人挺喜欢法系车、有的时候想替法系车去说说话,但发现除了操控方面、其它领域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说啥,没办法描、越描越黑;除了上文这些,法系车在品控、燃油经济性方面,也比不过日系车,所以法系车对比日系车,差的不仅仅是销量,想靠操控做卖点、完成崛起是不现实的,毕竟咱们国内消费者、把操控当回事的很少!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就是小知识小技能带给大家的分享, 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汽车方面的知识自然就全面了!

“智电未来”力量何在?| 30位业内大咖论剑羊城

摘要:

长城汽车已在全球形成研、产、供、销的完整体系布局,包括“11+5”全球生产布局和“七国十地”全球研发体系。

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全工艺整车工厂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探索了更完整的全球化路径。

长城汽车通过本土化深入布局海外市场,进一步了解所处市场的法律法规、消费喜好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而高效产出更加贴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从2017年5月10日至今,中国品牌日创立已有三年。三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远航,走向世界。

在很多人眼中,“走出去”就等于“出口”,而真正的“走出去”不只是这么简单。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领军品牌的长城汽车,就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更多元、更有价值的“出海”模式。随着近两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长城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一张实力名片,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树旗。

闯海外 全球化布局版图已成型

长城汽车是最早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品牌,1998年,长城汽车就实现了整车出口,到2005年,长城汽车成为首家在海外开展组装业务的中国企业。2019年,长城汽车海外市场营业总收入已达55.22亿元,同比劲增66.61%;在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市场营收分别达到14.34亿元、10.82亿元、7.20亿元,分别同比大涨260.24%、46%、752.8%。

横扫全球的原因,在于根基足够扎实。研发方面,长城汽车已先后在日本、美国、印度、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具备SUV、轿车、皮卡三大系列以及动力总成的开发设计能力,构建了以保定总部为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等“七国十地”的全球研发布局。

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

除了研发,生产也是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长城汽车在厄瓜多尔、马来西亚、突尼斯、保加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拥有5大KD组装工厂。2019年6月,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竣工投产,不同于普通的KD组装工厂,图拉工厂是中国汽车品牌首个海外全工艺独资工厂,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在俄罗斯投资的最大项目。“北上”八个月后,长城汽车启程“南下”,2020年初,长城汽车分别收购通用汽车旗下的印度塔里冈工厂和泰国罗勇府汽车工厂。计算下来,长城汽车已在全球拥有了11家全工艺整车制造基地和5家KD组装厂。

长城汽车全球化布局

在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长城汽车海外销售覆盖全球60余个国家,全球销售网络超500家。

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长城汽车已在全球形成研、产、供、销的全产业链布局,包括“11+5”全球生产布局和“七国十地”全球研发体系。以这样全产业链的“出口”方式,长城汽车称得上中国车企“闯世界”的标杆。

本地化策略 打造中国汽车品牌新名片

以前,中国汽车品牌以产品出口方式打造出了“MADE IN CHINA”的知名度,不过,如今的“中国制造”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层面,工艺技术标准“出口”已成趋势,这也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必然出路。例如,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就用自己的硬实力实现了“中国标准”的“出口”。

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

图拉工厂项目总投资5亿美金,规划年产15万辆,本地化率达到65%。厂区设计根据生产工艺进行整合,利用自身配套优势,通过空中输送及地面物流紧密结合,实施大焊装、大总装,消除中间环节搬运、存储浪费,实现简洁生产,大幅度降低土地浪费。

在生产工艺方面,图拉工厂设有世界最先进的全封闭式冲压车间和自动化率100%的焊装车间;高自动化的涂装车间设计有水性漆喷涂工艺和RTO废气焚烧技术,实现危险废物“零”污染;总装工艺用双线体布置、模块化组装和柔性化设计,在满足承载和非承载两种品类车型生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准性。

在品质管理方面,图拉工厂对每台整车实施100%静动态全部检验,并由专业的整车路试检验员对车辆进行100%路试检验,保证交付给顾客的每一台整车全部满足质量及顾客要求。

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全自动生产线

量身定制 成就中国汽车品牌“出海”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不同,就像外资品牌可以根据中国需求定制产品、策略,中国品牌一样也可以量身定制。

哈弗F7

在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中,融合是重要一环。以哈弗F7海外版本为例,其研发充分参考了国际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当地市场的需求,针对俄罗斯消费者的偏好和当地车市环境,进行了配置上的针对性优化和取舍,在价格、品质等方面给消费者提供更优选择。得益于此,2019年,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营收同比劲增260.24%。

长城汽车和通用汽车印度工厂签约仪式

再来看长城汽车对印度需求的把握。印度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汽车大市场。除了收购印度塔里冈工厂外,长城汽车还在印度德里车展上发布了哈弗品牌和长城EV品牌的多款车型,并展示了无钴和四元电池、“扁-Hairpin”电驱动系统、哈弗智能座舱、智能转向DP-EPS系列等多款核心零部件,所展示的产品正是长城汽车“新四化”的体现,也与印度大力倡导的“数字印度”、“清洁能源印度”相吻合。

泰国罗勇府工厂俯瞰图

由此可见,长城汽车通过深入了解、掌握所处市场的法律法规、消费喜好及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政策导向等信息,高效产出更贴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得益于此,长城汽车已在海外赢得“中国最好的汽车品牌”口碑,并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这不仅为中国汽车品牌开拓出一条“闯海外”的道路,也为中国品牌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商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趋势

2020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将于11月21日在广州举办。

文丨张若思

变革时刻存在,创新推动发展。智能网联化等趋势正重塑着业界生态,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巨浪不断向前翻涌,时代的变化、技术的革新,传统与跨界、前浪与后浪,推动汽车产业前进、行业格局重塑的脚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有哪些新的机遇,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智能化如何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后疫情时代,汽车营销又将面临哪些变革?11月21日,围绕这些问题,资深行业专家、企业大咖,将在由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0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上演一场思维盛宴。

本届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以“智电未来”为主题,峰会主体框架包括发布一份行业报告,举行两个主题演讲、三场圆桌论坛和「金引擎」颁奖典礼。

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全球著名管理咨询机构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的报告将继续聚焦智能电动汽车发展,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与技术产业动态、智能化与电动化核心趋势研判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行业的进步提供前瞻性观察。

今年以来,进入存量之争时代的中国汽车业遭遇疫情、国际复杂形势等因素内外施压,新一代消费群体迅速崛起,对企业从产品到营销的工作提出挑战;而作为鲇鱼的造车新势力已成长为行业一支重要生力军,其在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对行业的刺激效应正逐渐凸显。

在主题演讲环节,21世纪经济报道拟邀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李峰,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何小鹏等就后疫情时代的营销新变革、跨界造车的启示等话题发表演讲。?

在逐渐走出疫情影响的整体汽车产业里,新能源汽车是一大特色和亮点。发展十余年后,虽因补贴退坡等因素遭遇短暂失速和阵痛,但行业整体已发展成型,市场不再仅由政策驱动。

虽然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新基建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利好的出台仍将是产业未来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但在企业层面,从产品到服务,从续航里程提升到换电、直销模式渐热,创新和技术进步下,内变已然发生。

伴随着特斯拉的软件先发优势凸显、产品热销和市值飙升,今年以来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一大热议点。而其有望迎来首个盈利财年消息的爆出,更是为电动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投资人以更大信心。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正加速到来。那么在软件定义汽车或说软硬兼施时代,主机厂、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各方参与者的角色何在?靠软件实现盈利还有多远?

与特斯拉乃至马斯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IP,很少去主动营销不同。就整体行业而言,营销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疫情催化下,“万物皆可直播”不再是戏言。汽车业的带货直播、破圈跨界营销等数字化和年轻化营销手段被频繁提及和应用,成效初显。造车新势力推崇的直营模式,相比传统4S店模式,受到青睐。如何在智能网联时好营销,备受关注。

基于以上变化与思考,在圆桌论坛环节,本次峰会设置三场对话,分别是——汽车新商业地理:中国新能源汽车,新机遇与新挑战;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产业链的格局重塑;后疫情时代的汽车新营销。

首场对话由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主持,他将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张永伟、宁德时代孟祥峰、上汽朱军、北汽新能源于立国、蔚来沈斐、奥动新能源杨烨等产业链企业总裁高管展开对话,就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品牌电动车如何决胜高端、新基建背景下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换电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本场对话是《汽车新商业地理》第四期内容。作为由21世纪经济报道、21大学联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出品的大型访谈栏目,《汽车新商业地理》试图深度记录当前百年不遇的汽车产业大变革,解读创新企业和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与智慧,给业内外带来启示与思考。

此前,自9月初开播,该栏目迄今已播出“决胜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下)和“软硬兼施,再看软件定义汽车”三场。

在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峰会将邀请平安集团执委,平安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张君毅担任主持人,他将与博世蒋健、亿咖通沈子瑜、阿里巴巴张春晖、腾讯沈沛、零跑朱江明、广汽蔚来廖兵等企业高管展开讨论,剖析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产业供应链发生的变化,分析主机厂和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的竞合关系,并为本土企业发力智能汽车的发展出谋划策。

最后一场圆桌对话将由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主编何芳主持,峰会将邀请吉利宋军、一汽-大众马振山、奥迪张强、长安福特杨嵩、长城李瑞峰等车企品牌营销领域相关负责人参加。一起探讨在后疫情时代,车企应该如何做好数字化营销,解析在Z世代年轻人成为消费主体,智能化、电动化越来越为接受的背景下,汽车营销的新变化。?

此外,2020中国汽车「金引擎」奖评选结果也将在此次新创峰会上公布,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含中国汽车年度人物&年度企业、精英座驾、汽车金融服务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会论坛:新变局 新挑战 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3,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4,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5,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6,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

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

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7,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最近"物联网"这三个字开始迅速走红。也是,每天一堆所谓的"物联概念"往涨停板上封,想不红也不行。

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

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

数字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

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13%。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5.5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5.7至5.9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1.70%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6.1至6.3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

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四个确保”: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9,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

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欧洲债券”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欧洲债券”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

10,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

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不完全迁移”,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不完全迁移”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但现有的户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则我国将出现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大规模贫民窟的现象。

由于户籍制度在大城市放开的阻力较大,而且如果就业环境允许,农民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预计今后更多的将向中小城市分配,扩大其就业容纳能力,改善其生活环境,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使这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有条件向进城务工人员彻底放开。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加速增加,非农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约为40%,预计未来10年将提高到50%。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已经实现“完全迁移”,其收入增长将划归城市部分,因此原有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将比统计中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备战“十四五”,把控宏观产业形势,解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态。“2020中国汽车论坛”将于2020年8月13日-15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之年,也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转型之年。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是开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更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机遇期。

探讨和明确新一轮五年规划中汽车产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厘清解决问题的长远思路,制定行稳致远的中长期规划,是、行业、企业共同关注的大事。

为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十四五”规划为基础,从春节疫情期间就开始讨论整个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将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在协会对行业的敏锐洞察与分析判断下,基本完成了“十四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2020中国汽车论坛执行秘书长柳燕介绍,该规划目前的版本总共6个章节,包括重要意义、发展成就、趋势研判、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规划目标、十四五重点任务,以及基于前5个章节的分析思考,提出的政策建议。

对应“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协会启动了2020年中国汽车论坛,并于2020年8月14日上午在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举办大会主论坛。

论坛以“新变局?新挑战?新思路——引领中国汽车新征程”为主题,意在精准解析“十四五”规划下全球发展动态,以求科学构筑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将致开场辞,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WEF汽车组负责人Christoph?Wolff将致欢迎辞。

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等业内专家领导将分别就“十四五”规划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主题演讲。

作为2020中国汽车论坛的战略合作企业,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秋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也将进行特约演讲。

主题演讲之后是高峰对话环节。届时将由付炳锋任主持人,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Mr.?Tadanobu?Matsushima(松嶋忠信)、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Dr.?DoMINIk?Declercq、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福特中国总裁陈安宁等业内顶尖组织与企业负责人一起,共同探讨各国汽车产业最新形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及全球汽车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展望。

相信大家关心的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以及十四五期间发展的相关议题,都可以在这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答案。

机遇不可错过,让我们一起相约共享这场属于汽车产业的饕餮盛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定于10月15日-16日在重庆举办。随着开幕时间的临近,关于本次盛会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亮点频出,看点十足。

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围绕主题“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设置“1场大会论坛、7场主题论坛、3场重磅发布、1场成果展示、1场参观考察”等多场论坛会议和同期活动,既保留了往届大会的优势内容,又创新了往届大会没有的首发内容,真正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高度融合。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日程安排

那么,本届供应链大会都有哪些亮点和看点呢?话不多说,小编,上干货!

亮点一:首次发布“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

今年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与往届不同的是,将首次发布“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申报的创新成果项目达数十个,而且均来自业内主流企业,经业内专家严格评审,最后入选的将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为“整零”合作落地创造新机会。

据了解,截至9月中旬,已有华为、地平线、均胜电子、蜂巢能源、小马智行、德赛西威、特来电等45家企业通过海选,入围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初选名单,而最终结果将于10月15日重庆大会现场公布。群雄逐鹿,谁将问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透露,为了确保推介结果的公平公正,主办方重点邀请了整车厂研发中心或研发院的院长,以及技术中心的主任等参与推选,因为他们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选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用的,而不是由零部件企业自己说好用就好用,这个评价应该由整车企业来给出;而反过来看,主办方把一大批创新成果直接推送到了整车企业负责技术应用的主管领导那里,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机会。

事实上,目前主办方已经取了切实行动,正在陆续举办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刚刚过去的9月28日,交流活动第一站在广汽研究院召开,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协办,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五家研发机构和整车企业,以及1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了活动,并取得了积极交流成果。

在交流活动中,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明确表态,广汽集团将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既兼顾传统与新兴,又统筹软件与硬件,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道打造敏捷灵活、主动应变、安全稳定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广州站)

接下来,借助即将于10月份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主办方还将安排一场“成果展示”,组织长安汽车等重庆地区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行创新成果交流。而排在下一站的,则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武汉。这些交流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创新成果的真正落地。

为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开展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创新成果展示、创新成果交流、投资衔接等活动,助力供应链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亮点二:发布“2021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

在本届供应链大会上,主办方还将发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简称“零部件蓝皮书”)。该书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经过5年来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一版的零部件蓝皮书在延续之前内容的基础上将达到新的高度。

去年爆发的“”疫情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融合创新成为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必不可少的路径。在此背景下,本版零部件蓝皮书以“融合、创新”为主线,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据了解,在零部件蓝皮书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总报告以及子行业篇电驱动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车载核心芯片、车载信息系统等重点研究内容,来自罗兰贝格、广汽研究院、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专家展开激烈的探讨,以期对当前产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除此之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专家等都参与了本次蓝皮书的编撰。该书的发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构建行业新生态,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间节点,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共识。汽车零部件蓝皮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品牌产品,行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是一本站位高、有深度、有特点的精品行业书籍,致力于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亮点三:顶级嘉宾齐聚特色主题论坛,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

近年来,以复合材料车身覆盖件和车身骨架为代表的汽车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金属和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已出现新型材料由简单零件向复杂结构件过渡,并逐步替代传统材料的趋势,使用新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汽车上的技术性能,还使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基于此,本届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专门设置了“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围绕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一起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汽车材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邀请到了多位院士,而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聚焦于某个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再加上多个大学教授,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据悉,“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将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担任主持人,届时,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丁文江和蹇锡高两位院士,将分别围绕“汽车用轻合金”和“汽车用工程塑料”两大新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

除了上述两位院士,该主题论坛还拟邀多位院士参与圆桌对话,组成以院士、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整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代表阵容,面对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中新材料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电池材料、氢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前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思想碰撞。

传统材料的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都将在本次主题论坛上进行研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将针对“汽车用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同时担任主持人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也将针对“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而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新材料部主任熊芬将从整车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汽车新材料的应用提出新的需求和期待。

如此顶级嘉宾阵容,齐聚特色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汽车材料这一领域的新动态,真的是干货满满,不负众望。

亮点四:紧跟行业热点,探讨“双碳”“芯片”新进展

“双碳”、“缺芯”,已成为汽车行业近一年来的热点话题。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将继续紧跟行业热点,呼应行业企业关切,直击“卡点”、“痛点”、“热点”,探索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

如何打造“双碳”目标下绿色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将是本届供应链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提出,“双碳”目标正在成为影响汽车产业链变革重构的又一重要因素,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脱碳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汽车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源从传统的燃油车使用阶段为主,向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阶段为主进行过渡。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阶段,其中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的总量大约在8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材料生产阶段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将达到85%左右。由此可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碳中和的关键,尤其是汽车的材料生产和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条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降碳、脱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

供应链实现碳中和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于企业而言,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供应链中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国内企业应加快低碳化步伐,强化技术驱动,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碳捕集前沿技术来降低碳排放,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另一个行业热点话题——汽车“芯荒”的话题,曾在6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进行过探讨,而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带来后续,继续追踪汽车“芯片自由”新进展,并探讨解决之道,以期破解“芯”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

的确,从去年年底开始,汽车芯片短缺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歇。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最新数据,受芯片短缺影响,预计全球车企今年将减产770万辆汽车,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约合1.36万亿元人民币)。因为芯片短缺,Tier 1 无法生产零部件,最终导致整车无法下线。近日,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下调第三季度交付预期。

面对上游供应商芯片持续短缺,车企、Tier 1 一方面在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正在使用更多国产替代产品,调整电子电气架构,保证供应逐渐趋稳。从去年到今年,自主汽车芯片的使用率正不断提高。理想ONE用上了地平线征程3芯片,极狐阿尔法S即将搭载华为MDC自动驾驶平台上市,还有大量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功能。

“芯荒”,是危机,也是机遇。从去年延续至今的芯片短缺潮,是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巨大考验,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回顾

目前,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大会报名通道已经全面开启,可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org.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chinaautoscc.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微信公众号,以及汽车纵横(.autoreview.cn)及其公众号报名参会。

本届大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协办单位为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另外大会还得到了合作伙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地平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