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_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的话题。

1.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2.经典古诗词设计意图

3.望天门山的古诗三首

4.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望洞庭最后两句是用什么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6.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_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举办 国学经典 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 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 组词 ( )。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 句子 导 学 设 计

        或长或短?,叫(

        ) ,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谙?的意思是: 。

        ?红胜火?的意思是: 。

        ?绿如蓝?的意思是:

        3. 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 说说 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 (

        ),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

        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二

        国学经典诵读《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宝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 谜语 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以抽签的形式背诵学过的古诗词。

        2.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学生猜)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新授:朗读全诗,读通读顺。

        1、听范读,然后划分节练读古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朝露,华叶衰,布德泽,焜黄。(要读正确这首诗很不容易的,再准备一遍,待会儿请同学起来读。)

        2、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师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全诗。分男女读。

        师过渡:大家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

        1、齐读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2、师:?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来说出一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举手大声读出来,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3、理解第一、二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生自由读)。

        4、理解第三、四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指名读。

        5、理解最后一句。出示画面让学生配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指名读,说说它告诉我们什么?(2)指导感情朗读。(3)拓展延伸:读了这句诗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哪句 名言 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同学们,时间从诗人身边一天天过去,看着花儿即将枯萎,春天也将过去,诗人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间,可时间能回头吗?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一个人只有好好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小时候不努力而等到长大了再来白白地伤心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6、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出来了吗?现在老师给几分钟的时间你们背,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7、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8、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三、欣赏古诗新唱。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三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

        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经典古诗词设计意图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 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望天门山的古诗三首

       1.怎样设计“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创作”的主题班会

        大体来说,需要三大阶段: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及现场布置阶段

        确定主题后开始现场布置,可用到的材料包括:黑板报、课桌排列,笔纸准备。为了炒热氛围,可适当制作红字大字副,表明主题,也可悬挂气球彩带。若是茶话会性质,可准备零食和水。若是比赛性质,可设立奖项,如1.2.3等奖,优秀奖等,准备奖品,如本子、笔等。

        第二部分:现场彩排阶段

        确定主持人,撰写主持词,确定创作主题,确定串场节目,确定时间及记录人员。

        第三部分:现场阶段:

        具体流程可参阅:

        1、主持人开场白

        2、导师致辞(可省略)

        3、分组、命题阶段(鉴于诗词创作水平,建议进行分组创作)

        4、正式创作阶段

        5、评奖阶段

        其中可穿插节目诸如:

        1、诗词自创联句活动

        2、成语接龙活动

        3、击鼓传花(接受花者要起来背诵一首喜欢的诗词)

        以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另外,你这个主题班会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参与人群也没说明,若要翔实方案,应先落实参与人群与主题,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2.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

3.关于古诗,要怎样设计节目,要怎样设计班会主题呢

        “漫游古诗园”古诗文朗诵主题班会

        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语文第11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要求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有选择地开展活动,针对学到的古诗4首后叫学生分门别类地收集古代的诗歌的要求,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魅力,拓展视野,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二、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了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5、检测班级的古诗 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人文修养。

        三、活动准备:

        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6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相声、小合唱、小提琴独奏、小组诗等。

        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四、活动过程:

        开场

        揭示主题班会“漫游古诗园”中华古诗文诵读开始。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小提琴伴奏《水调歌头》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看图猜诗(放课件)

        第二部 (亲情)

        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 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

        3、相声《慈母心》

        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

        1、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2、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请大家各自找曾帮助你学习,生活的好朋友送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放音乐《爱的奉献》)师准备三张新年贺卡送给三位同学,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当着他们的面说)

        第四部(乡情)

        1、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

        第五部(爱国情)

        1、背爱国诗句《示儿》、《石灰吟》《己亥杂诗》、《出塞》、《菩萨---- 》《--咏喇叭》等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3、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齐读)

        尾声:

        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要求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4.古诗朗诵节目设计

        你可以从下面的古诗里找一些古诗,让大家填空,或者是出题目,让大家背.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闭。---------范仲淹《渔家敖》 四、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见心。--------杜甫《春望。

5.古诗词名句欣赏分析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 赏析: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 “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 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赏析: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赏析: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15).造华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杜甫 赏析: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此二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1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赏析:“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此而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

        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1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潜 赏析: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寄张丞相》孟浩然 赏析:意思是蒸腾的水气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

        此二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的古诗三首如下:

       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我们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去诗中感受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吧。

       让我们去诗中观赏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吧;让我们去诗中月夜遥望千里洞庭,感受。湖光山色尽收在眼底吧。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明确了本课的目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三首古诗吧。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教材分析

       语文书74页、75页这三首古诗,我们分开来看,首先看第1首《望天门山》,诗中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诗中一个“望”字统领下文,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就好像展现在眼前一样。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是写景,分别写了晴天时和雨天时西湖的样子。

       是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相互照应,用绝色的美人来比喻西湖。可能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妆还是盛装打扮,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非常的美,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也是从一个“望”字入手,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之美。

望洞庭最后两句是用什么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谢尚江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比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好处是更生动.形象得写出了湖面的平静、清澈与山的翠流.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好了,今天关于“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