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格罗夫山_南极格罗夫山位置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南极格罗夫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ϼ????޷?ɽ

2.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在2009年10月11日开始了中国地二十六次南极考察,请问这次考察的任务是什么?

3.张胜凯的主要成就

4.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有哪些?

南极格罗夫山_南极格罗夫山位置

?ϼ????޷?ɽ

       我国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年建的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在近几年扩大了规模,新增1800平方米的建筑后,也已是南极入口处各国考察站中最先进和最舒适的居住地。

       11月6日,“雪龙”号停泊在上海一个僻静的江边码头,旁边是青铜浇铸的雕塑——“中国南北极起航返航原点”。这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将在第二天开拔东海,第30次驶向南极。这次科考为媒体所瞩目之处,是它将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

       运输危险,后勤不易

       道路导航、站区测量为此次科考“必修课”

       此次南极科考的重中之重是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它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与中山、昆仑两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格罗夫山是中国科学家收集陨石的主要地区。

       1400万平方公里的冰封大陆上,人类设立的53个科考站显得那样孤立,站与站之间的道路,只要一场暴风就会被掩埋。即使有了现代运输车辆,在南极外出活动仍不乏风险。

       “到处是冰山,冬天有风暴,最大风力可达十三到十四级。如果出站迷失,很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这种情况国外考察站就发生过。”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长夏立民说。

       夏立民说:“队员出发前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好几次险情:车子在冰面上走,把冰面压裂了,差点掉进冰窟里。”

       泰山站距离中山站的520公里路况复杂,好的导航十分重要。去年在第29次南极科考中,就有队员在此路段掉进冰裂缝,十分惊险。因此这次科考的一项必要程序,就是专门为泰山站建设队伍进行导航和站区测量。

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在2009年10月11日开始了中国地二十六次南极考察,请问这次考察的任务是什么?

       南极陨石是科学家揭示宇宙奥秘的钥匙,陨石的价值不仅是黄金,而且很宝贵。南极陨石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发现了音乐厅乘客。为什么南极有大量陨石被集中在南极?是否有坠落到南极的陨石比别地区多?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馀怡太表示,在世界各地,陨石出现的可能性大致相同,但坠落到南极的陨石更易保存,更容易被发现和收集。馀怡太说,坠落在南极的车顶上的陨石往往深深地钻入冰中。寒冷洁净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就像天然冰库。冰库里的这些陨石不易风化,而且保存良好。因此,南极车顶山的地球年龄(即以坠落地球表面为准)最长,一般几十万年,高于其他大陆陨石的地球年龄。现今发现的某些极地车顶大多有500万年。当含有顺风冰川遇到内陆山脉时,冰体因受阻不断升高,而表面也随着消融。冰中的手心靠近冰面。因此,这里成为意外陨石的富集区。除了易于保存外,黑褐色的厄运在南极淡蓝色的冰面上显眼,易于发现和收集。而其他大陆上的陨石和岩石更容易混淆,很难找到它们。音宜太说,南极洲盖中的陨石大部分将随冰川移动,最终汇入茫茫大海。

张胜凯的主要成就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外,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

       我国于2009年初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考察队员将进行深冰芯钻探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昆仑站构筑深冰芯钻探的场地,同时继续开展中山站至冰穹A断面的冰川学观测、冰穹A天文台址测量和天文观测以及测绘学考察,并将完成昆仑站的二期工程,包括安装调试污水处理等设备。

       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我国科考队员将在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第5次科学考察,对格罗夫山的暴露年龄、新生代沉积岩及其孢粉、地质构造、现代冰雪界面环境化学及生态地质学等进行研究,对格罗夫山冰下古沉积盆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在核心地区进行测绘,同时在格罗夫山区收集陨石。

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有哪些?

       2002—2003年,参加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闯入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格罗夫山区,在中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南极格罗夫山区进行大范围的遥感测图。在海拔2000多米的冰盖上,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酷寒和冰裂隙随时崩塌的危险,成功埋设了8个永久性中国测绘标志,测定了8个GPS大地测量控制点,绘制范围达8000平方公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在该地区布设控制点最多、控制范围最广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测绘出格罗夫山区的地图,为中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区进行地质、陨石及冰川学等多学科考察提供准确的空间信息基础,对于维护中国在南极的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2005年,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前往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区域进行科学考察,主要负责测定南极冰盖最高点、内陆冰盖队的导航、测绘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地形图及冰川动力学监测等任务。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Dome A的最高点,为我国在Dome A区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及建立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做前期调研。

       壮美的南极大陆从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美国等12国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生效)。此后,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年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72年签订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0年签订了《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通过而中止。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因此,《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和“南极环境评估”、“南极动植物保护”、“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极特别保护区”5个附件,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生效。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1991年6月23日在马德里通过,并于当年10月4日开放签署,1998年1月14日生效。该议定书旨在保护南极自然生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他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物,以免造成对该水域的污染。议定书还规定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26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对南极生态保护承担严格的义务,其中也包括中国。

       南极是地球上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中国参与南极科考,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尤显重大。早在1983年8月,中国就加入《南极条约》。年6月,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南极考察队。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洲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同年10月7日中国又获得《南极条约》协商国资格。1989年2月26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南极圈内的普里兹湾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此次南极科考DOME-A建站,显示了中国南极科考具备了从南极边缘向大陆纵深拓展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正在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进,也是中国于第4个国际极地年期间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建站对于提升中国在南极的科考水平、推动南极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的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哈丁山,是我国独立提出并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在2009年11月11日启程的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我国科考队员在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同时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最质朴的一个荒野大陆,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主权归属未定的大陆,设立“特别保护区”是各国管理南极事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截至目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已批准设立了70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7个特别管理区,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表示,南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南极科学的研究水准,同时也提升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在2008年召开的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获得会议批准,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格罗夫山中部的哈丁山一带,长约12千米,宽约10千米,呈不规则四边形,岛链状分布的冰原岛峰构成的山脊纵谷地貌,保留着冰盖表面升降遗迹,分布着自然界罕见的、极易被破坏的典型冰蚀地貌与风蚀地貌,这些冰川地质现象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有罕见的荒野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8年12月1日,《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为此发表的录像致词中指出,《南极条约》的通过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他鼓励各国为保护南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继续加强合作。

       潘基文表示,《南极条约》诞生半个世纪以来,新的挑战不断涌现,非法捕捞、旅游业的不利影响、商业生物勘探等活动都对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而最严重的威胁当属气候变化。

       潘基文指出,要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就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种合作并不局限于《南极条约》缔约国之间,而应涵盖整个国际社会。他敦促所有相关方为保护南极、促进科学研究以及人类进步而共同努力。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南极格罗夫山”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